公司動態

中芯國際還有多長的路要走,才能成為優等生

步入先進制程是關鍵。

最近,中芯國際的動作很多。

大手筆買設備、華為海思的轉單、上科創板等,兩條腿走路,中芯國際進擊高端制程的腳步很快。

要知道,華為海思的全線高端產品,一直都是由臺積電代工,此前的中芯國際想插手也是極為困難的。而最近有消息傳出,華為已經將部分14nm訂單交由中芯國際來做。這里面,有部分原因是外部環境的變化,但中芯國際在該高端制程上技術能力的進步也是不可否認的。

作為后來者,一直在追趕臺積電、三星的中芯國際,能成為優等生嗎?

穩定高速發展的中芯國際

成立于2000年,從零開始到2019年全球營收排名第五,中芯國際的發展速度很快。

資料顯示,剛成立不久,中芯國際就開始與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英飛凌、爾必達、摩托羅拉等大廠合作,代工IoT領域芯片。發展四年,中芯國際就在紐交所和香港實現雙上市。同年,中芯國際的12英寸產線迅速完成了設備安裝、產線搭建、試投產和投產幾大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完成12英寸產線的搭建、測試和投產,這不僅僅是其發展速度夠快的體現,同時也預示著它的一只腳已經踏入了成熟制程,中芯國際將開啟進入主流市場之路,其營收增長也由此開始。

為什么這么看重12英寸晶圓?其實原因也很簡單,12英寸制程范圍涉及0.13um到7nm,其晶圓尺寸對應生產的產品類型極為豐富,覆蓋了邏輯、存儲、AD7792BRUZ傳感器、CIS、射頻和功率半導體等幾乎所有的器件類型,所以中芯國際踏入12英寸門檻后,其可以打入的市場也很廣闊;同時,因為制程工藝的提升,均攤成本降低,其營收表現也會得到提升。這是它走向下一步的關鍵。

因此,在近20年的時間里,中芯國際幾乎都保持了這樣的發展節奏;乜窗l展歷程,它的制程工藝以每兩年的節奏在精進,在12英寸晶圓代工上,它已經從最底層的成熟工藝走向了頂端的先進制程,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

尤其是在2017年,為了突破先進制程,中芯國際挖來了晶圓代工領域的大牛梁孟松。在他進入公司之后,中芯國際股價明顯上漲,尤其是梁孟松入職的10月份當月,其港股股價一度上漲了35.6%。

而為了抓住近兩年國產替代的關鍵發展機會,中芯國際在設備采購上也是不遺余力。舉例來看,從去年3月12日至今年2月17日,它向泛林集團購置用于生產晶圓的相關機器及設備,花費已經高達6億美元(約42億元)。

可以說,無論是在核心管理者的挑選上,還是在基礎設備的采購上,中芯國際都是不惜成本。而作為國內晶圓代工領域的龍頭企業,前后有張汝京、邱慈云、梁孟松等大佬帶領,中芯國際在十余年內做到14nm制程還是足以讓人驚艷的,它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又快又穩。

財報藏隱憂,奮力博先進制程

如此大費周章,中芯國際的目的很明顯:要做優等生。

但它的前路并不好走。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對中芯國際來說,只有真正滲透進全球高端市場,像三星和臺積電一樣,它才能夠跨入優等生的行列。而要想走向全球,一方面它要弱化出口管制對其營收增長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話題;另一方面,打造高端產線,這是中芯國際要走進全球市場的關鍵掣肘。

先來看應對出口管制這件事,中芯國際回歸科創板可以說是它走得最佳的一步棋。最近,在中芯國際發布準備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告之后,有行業人士就感慨說,“終于不用在港股受委屈了!贝笾略蛞彩侨绱。

而早在一年以前,中芯國際選擇退下美股無疑也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因為退出不利于自己的版塊,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外部環境變化對公司發展的影響。

其實就連臺積電對外發布的公告中,也提到政治會極大程度影響公司的營收,因為技術專利等各種因素,晶圓代工廠不可避免要面臨市場受限的風險,而中芯國際退回A股的做法在當下無疑是最優的。

但盡管有外部影響,這樣的影響是短期的、間歇性的,考慮到未來幾十年甚至百年的發展,中芯國際還是要將核心關注點放在技術研發和它在商業市場的滲透能力上。

要知道,雖然全球營收排名第五,但在晶圓代工廠的市場占比上,行業頭部的臺積電就拿下了超過半數以上的市場,而借著自家的硬件產品銷量,三星也占了將近20%的市場份額,一向以物聯網芯片代工為主的格芯則幾乎包攬了IoT領域,占整個市場8%的份額,除去聯電,中芯國際約4%的市占比使其難與“優等”掛鉤。

從中芯國際2020年發布的最新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出,營收結構單一、先進制程工藝欠缺等都是它顯露出的短板。

從中芯國際的地區銷售占比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地區在其銷售中的占比一直不斷走高,至2019年已經達到60%,而受到國際環境影響,其在北美的銷售能力被削弱了,歐洲等其他地區的代工業務也并無顯著增長。

久久99视热频国只有精品|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国产高清综合乱色视频